|
|
|
仅四地能新建厂?纯电动车项目审批收紧-凯时国际app政策变动足以改变一个行业的发展路径,随着一则名为《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规定”)政策的对外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或将发生重大改变。该管理规定主要用于指导、管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相关项目投资,而之所以称其可能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方向,根本原因在于该政策首次为汽车项目投资圈定了地盘,这对于闯入造车大军的众多初创造车企业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30秒读懂全文: ●管理规定实施后,适合纯电动汽车项目投资地域可能仅剩四处; ■ 四地具备达标可能性 根据管理规定,纯电动车项目所在省份应满足四个基本条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电基础设施较完善、桩车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僵尸企业、僵尸资质清理工作完成,以及现有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建设完成、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其中,仅“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建设完成、产量达到建设规模”一项,就将7个省市置入不合格队列。而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充电桩建设数量要求将合格地域队伍再次缩小。 纯电动项目准入政策自2015年7月开始实施,截至2017年6月,共计15家企业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这15家企业分布在、天津、重庆、广东、浙江、河南、江苏、江西、福建、安徽、甘肃11个省市。15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正式获得造车资质,从2017年销量来看,产量规模有望达标的企业可能仅有四家:、新能源、新能源和。这意味着,上述省市除北京、安徽、甘肃、江西以外,其余省市均暂时无法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 由于中国各省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充电桩建设情况没有公开数据可供参考,编辑整理了2011年1月-2018年4月新能源乘用车数据,以及由中国充电联盟统计的各省市公共充电桩数据,做粗略对比参考。可以,除港澳台以外中国其他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有北京、上海、山东、湖南等四地具有较高达标可能性,这还未将僵尸企业清理门槛计算在内。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 初创造车企业资质困境 初创车企获得造车资质面临两道门槛,一道是造车项目审批,即上述管理规定中涉及的部分;另一道,则是在企业获得造车项目审批、完成项目建设后,发改委和将一同验收项目建设情况,通过验收的企业将进入工信部企业公告。通过两道门槛、进入工信部企业公告后,初创车企才算正式获得造车资质,而后,待产品进入车型目录方可上市销售。 除了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的15家企业,目前被挡在资质门外的初创造车企业还有数十家。由于此前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审批一度暂停,临近首款车量产的企业不得不选择“代工”生产,如汽车、小鹏汽车、奇点汽车等。 “代工”生产虽具有减轻造车项目投资压力、加快量产进程的优点,但是却面临着产品质量难把控的行业质疑。此外,初创车企选择的代工生产也不利于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因此,多数初创造车企业没有放弃自己申请资质的诉求,还在等待造车项目审批闸门开启。 以蔚来汽车为例,蔚来汽车早与汽车达成“代工”合作,其首款量产车就将在双方的合资工厂下线,第二款量产车蔚来es6也将在该工厂下线。但在今年2月,蔚来汽车却决定在上海建设第二工厂,并计划利用该工厂申请纯电动乘用车资质。 上没有已获批准的初创车企造车项目,同时,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位列前茅,基本符合管理规定要求,蔚来汽车在上海申请造车项目具有较大希望。但是,于今年5月10日在上海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这被业内解读为特斯拉将在上海投资建厂。蔚来汽车与特斯拉哪家企业能率先获得造车项目审批,是否会对彼此项目申请产生影响尚有待观察。 相比其他初创造车企业,蔚来汽车选择在上海建厂相当幸运。小鹏汽车、拜腾汽车、车和家等车企所选择的工厂省份都已有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这意味着,新项目的申请要等待已获得项目审批的企业达产后进行,而已获得项目批复的企业何时能达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获得项目审批的企业只能或转战其他省份,或暂时选择“代工”生产。 |